前秦完成对代国的初步兼并后,伐代大军大部班师,年过花甲的老将范俱难病殁于归途中,一脸欣慰的死在军营里,亲眼看到代国降附的他完整经历了前秦从关中立国到统一北方的全过程,更仿佛看到了天下太平的曙光。
燕凤因以往几次的出使,才能本就为苻坚赏识,如今又是听取了他的安边之策,才得以波澜不惊的吞并代国,虽然其本意是出于存续代国及拓跋氏,但这份忠诚令他在苻坚心中的评价再次拔高。
所以,当燕凤以回报知遇之恩的名义,请求回到盛乐教导拓跋珪,苻坚再次召见了他,一番简捷的交谈后就答应了。
对一个正常人来说,大概率是越缺什么,就越渴望什么,苻坚继位时年仅十九岁,在这前、后经历了血亲的接连背叛,其中甚至包括他的同胞弟弟。因此苻坚对于忠诚之人,哪怕效忠的对象并非是他,也会表现的极其赞赏,往往给予格外的宽待。
燕凤不仅是辅弼代王左右的谋士,更是多次出使前秦的老资历外交官,在谒见苻坚时,通过其对拓跋寔君弑父害亲行为的痛斥,他敏锐分析出这位大秦天王的性情倾向,此后几次被召见时都针对性的旁敲侧击,为拓跋氏代国的延续极力争取。
盛乐距离长安,路途之遥远远不止千里,燕凤的策略再好,代国内部若是无人配合,局面的演变绝不会如他所想那般。
刘卫辰在战略上的鼠目寸光,从其往昔反复无常的行径就能看出来,而刘库仁从小到大在代国默默无闻,跟二十出头就杀侄夺位自立的刘卫辰一比,还真不一定强过多少。
刘库仁初次显露名声,却是匆匆上任南部大人,随后打了一场败仗,与他之后统合各部所展现的手腕比起来,简直是判若两人。不夸张的说,刘库仁接受前秦册封后,迎还少君、安抚各部的表现,给世人的感觉,就如拓跋什翼犍还活着一般。
若说刘库仁一场大败之后,榆木脑袋突然开了窍,可这之后他的操作又开始拉胯了,那么这中间堪称灵光一闪的表现,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就不得不说,一个优秀的谋士是多么重要了,就拿前秦苻氏举例来说。
苻洪率部西归时,其主要谋臣是安定三程之一的程朴,在因意见不合杀死程朴后不久,就被新降后倚为谋主,实际上却是诈降的麻秋设宴毒杀。
苻健立国时,同样是意见不合,杀了谋主贾玄硕,随后发生了张遇、刘晃联合关中大族叛乱,还向东晋请援引来桓温北伐,太子苻苌、丞相苻雄在御敌平叛过程中,先后因伤病、劳累亡故。
苻坚就更不用多说了,没有王猛的辅佐,经苻生统治几近崩溃的前秦,别说统一北方了,能不能维持都成问题,而王猛病故后的前秦,就如回光返照一般。
并不是说这些当时的豪雄人杰,缺了谋士出主意就不能成事,但不同的人考虑问题时,都有不同的局限性,侧重点也不一样,这时就体现出一人计短,二人计长的好处了。
刘库仁新任命的南、北两部大人,十八岁的长孙嵩勉强能管事,叔孙建却是个只有十一岁的半大孩子,而且这二人只是各自部族中的小部大之一,没有一言而定的权力,被抬到高位凭借的是父辈威望,本身并不能服众,只能采取各部合议的模式,处事效率拖沓迟缓,一时竟让攻入云中的刘卫辰占据上风。
这显然是刘库仁的刻意为之,目的也很明显,各部合议难决定论,只能来问他的意见,这能维持他对各部的掌控力,并潜移默化的施加影响。
可这却是刘库仁的自作聪明,为其设谋之人早就料到了此番变化,甚至还正中下怀。
拓跋什翼犍最信重的汉臣,除了其左长史燕凤,就是出身代郡东部的蔚人许谦。
蔚县在商、周时称作代国,秦、汉时称作代郡隶属幽州,三国、西晋时因辖地广阔以及封国之故进行了分割。
燕凤在权翼口中得知代国变乱后,了解到拓跋氏本部溃散殆尽后,他本人继续留在长安斡旋的同时,也以游说代国内部为名,通过书信联络了许谦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