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辰浩的规划里,北洋兵器天津分公司主要以生产现代化陆军装备为主,暂时以生产全部德械装备为主,然后按照北洋陆军的发展规模生产和研制符合自身要求和标准的新式陆军装备。这就要求有科研单位。
原本的天津机器局有个武器研发机构,名曰仿制局,里面的人就是专门破解国外武器装备的。仿制局由徐寿的儿子徐建寅主持,有工匠35人。这里的工匠就相当于清朝的武器专家了,只不过他们主要以仿制外国武器装备为主,自行研发武器一是没经费,二是能力有限,没有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
不过,这并不能阻止王辰浩设立武器研发实验室的想法。于是王辰浩将徐建寅找来,命他在国内外邀请和雇佣武器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同时成立北洋武器装备科学实验室,由徐建寅任院长,加四品候补道衔,武器实验室相关经费由王辰浩特批拨付。
徐建寅顿时大喜,拍胸脯保证一定把这个武器实验室办好。徐建寅的父亲徐寿堪称清末最优秀的科学家了,有着广泛的国内外朋友关系网。徐建寅根据王辰浩的要求,纷纷写信邀请他父亲的朋友和他的朋友们加入。而王辰浩也没闲着,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发电报给清帝国驻各国公使馆,请驻英法美德等外公使们帮助邀请和雇佣外国的知名科学家、教授、学者来华。
王辰浩的眼光放得很远,不单单局限于武器装备方面的科技人才,因此他没有对驻外公使馆邀请和雇佣的科学家做出类别限制,方方面面的人才只要愿意来华发展,都将给与高规格待遇。
此时的欧美各国正处于科技大爆炸时代,大批的科学家和技术工人都对发明创造和改良现有机器设备感兴趣,尤其是民间一大批以发明创造为生计。但有道是僧多粥少,参与的人越多,竞争越激烈,很多有才学的人得不到赞助资金,很多科技发明都被迫夭折。
清帝国驻外使馆的公使和工作人员们都知道王辰浩的身份特殊,对于王辰浩求他们给办的事情那是优先办理。由于王辰浩资金充裕,开出的条件优厚,很多有才学却苦于没资金赞助的人们将目光瞄准了中国,纷纷答应王辰浩的条件加入北洋武备科学实验室工作。
一时间,来自欧美各国的人才经清帝国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们的安排,纷纷踏上前往天津的轮船。名单提前以电报发回天津,王辰浩看了一眼,没见有他认识的名字,因此让徐建寅负责接待安排,他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
从整顿尸位素餐的冗余人员,到大规模引进技术人才,王辰浩对天津机器局的改造算是完成了。李鸿章对此大为褒奖了他,二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竟是让天津机器局起死回生。虽然名字被改成北洋兵器了,也成了王辰浩的私产了,但李鸿章知道他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而王辰浩的表现又让他满意,因此对于王辰浩的这种近乎公开的培植个人势力、挖北洋的墙角的做法,李鸿章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以物以类聚来描述李鸿章的心情的话最为合适,因为他从王辰浩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起家时的自己。
把天津机器局收入囊中之后,王辰浩又把目光瞄准了上海的江南制造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