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持作战的隐蔽性,避免发动机的响声惊扰来犯之敌。这辆m10坦克歼击车此前一直熄火,好在m4坦克的汽油发动机很容易点火。轰鸣声中,m10的车身颤抖了两下。迅速带着履带摩擦的铿锵声向后快速退去。
而在前方的街道上,那辆遭到袭击的日军大型坦克依然在平缓地前行,但此前被击毁燃烧的喷火坦克已经被它顶开,开辟出一条通道。与此同时,它那庞大的炮塔已经开始向m10隐藏的方向瞄准过来。
“少尉,接着打吗?”
炮手威廉姆森通过车内通讯器发来的呼叫。意味着装填手已经装填好了炮弹。虽然对日军这种新出现的坦克有所忌惮,但纳尔逊少尉依然准备再尝试一下,下令道:“这一次不打日军坦克的前装甲,向他们的履带开火!”
经过片刻的调整。50倍径的76.2毫米炮再次迸射出了大团烈焰,不过这一声巨大的响声以及火焰,迅速将m10的方位暴露无遗!
“轰——”
这一回没有被弹开,穿甲弹飞出去后命中了目标,爆炸发出巨大的响声,并腾起大团的火花。日军坦克嘎然停下,攻击显然是奏效了,这一幕令m10的炮组成员无不欢欣鼓舞,但是,那辆坦克的炮口。已经瞄准了后退中的m10。
“右拐!”
纳尔逊少尉惊骇之余,急声向驾驶员琼斯中士下达指令。琼斯也发现情况不对劲,及时做出了转向的操作,但为时已晚,对方那硕大的炮口突然迸射出了一团烈焰。虽然由于距离问题不能确定对方的坦克炮口径有多大,但m10车体前方50毫米的正面装甲是无法抵挡近距离攻击的。
几乎是一瞬间,m10的正面装甲已经被日军坦克的主炮命中,纳尔逊少尉只觉得眼前闪过一道强光,随后就失去了意识。
而在对面日军坦克车长森田熊次郎大尉眼里。一辆正在试图转弯逃跑的美国坦克被命中击毁,车体内部发出巨大的弹药殉爆声,满意地点了点头。此时,前方两侧的大楼和附近的花园里,到处都是火舌闪现,打得坦克表面“叮当”作响。
虽然五式中战车暂时无法移动,但炮塔却可以转动,于是这辆战车就起了个固定炮台的作用,向着那些火力点一一进行点射。在这片街区设伏的美军,接连被坦克炮命中,火光不断腾起,就连正对街道的左右两栋大楼二楼的两个机枪火力点,也被坦克炮一一拔除。
这时几辆五式中战车已经冲了上来,在跟随进攻的步兵掩护下,迅速抢占了左中右三个街口,森田熊次郎这才下车,命令驾驶员与通过m2半履带装甲车跟进的机械师抓紧时间抢修履带。
“轰轰——”
美军和巴西军队设在城区南方海拔一千多米的佩德拉布兰卡山上的炮兵阵地,似乎感受到了前方的危机,忽然居高临下,向城区西部倾泻了大量炮弹,森田熊次郎慌忙命令车组成员和机械师立即隐蔽,躲到附近的废墟中,其他坦克也纷纷找地方规避。
密集的炮弹如同雨点一般落了下来,大量躲避不及的日军步兵被激射的弹片绞杀得血肉模糊。照理说只要不被直接命中,弹片根本无法对五式战车的装甲产生多大威胁,但那辆无法移动的坦克运气不佳,竟然被一枚落下的155毫米榴弹炮击中装甲异常薄弱的炮塔顶部,顿时燃起熊熊大火。
就在森田熊次郎捶胸顿足的时候,日军的轰炸机群出动,向着佩德拉布兰卡山飞了过去,压制美军和巴西军队的炮兵阵地。美国人的高射炮在空中炸开朵朵黑烟,但日军轰炸机数量远远超过了地面防空火炮的数量,再加上美国人为了避免支援巴西的武器装备落入日军之手,没有在巴西部署可发射vt信管的127毫米高射炮,导致防御乏力,美军和巴西军队暴露的炮兵阵地一个接着一个被日本空军清除。
在连续的较量后,美国和巴西军队充分吸取了经验教训,开始采取游击战术,打几炮就换一个地方进行隐蔽,再加上由m4坦克底盘改装的m12自走榴弹炮和m40系列自行榴弹炮系列不断地补充着炮兵力量,极大地延滞了日军的进攻速度。
当然,此时的森田熊次郎还不知道这些情况,当天晚上换了辆五式中战车,次日又继续投入到对里约热内卢西部城区的攻坚中。
由于佩德拉布兰卡山上美军和巴西军队随时都会出现新的炮兵阵地,对日军的威胁很大,日军用去一周时间才基本上肃清了里约热内卢西部街区班古。第二周,日军突入到雷阿伦古街区,再次遭到美军的疯狂反扑。
随后几个月时间里,美、日双方在横贯里约热内卢城东西城区的巴西大道进行了反复拉锯作战。
与此同时,里约热内卢城北部的伊瓜苏、贝尔福罗克索、梅斯基塔、尼洛波利斯、圣若昂.迪梅里蒂、杜克卡西亚斯等街区,美军和日军也在没日没夜地爆发惨烈的争夺,双方都爆发出了超强的战斗力,反倒是作为主人的巴西军队,面对日军的进攻几乎是一触即溃,不得不由美军来堵漏,成为了战场的配角。
巴西战事出人意料地在里约热内卢陷入了僵持,这使得日军大本营准备抽调南美军北上作战的企图落空,这就给了美国人反败为胜的机会。
ps:谢谢连类龙鸾大大的万点打赏,太感激了!
谢谢南谯竹叟、金沐灿尘、zh81041000**大长期以来一直不断的打赏,谢谢弟兄们订阅、推荐和月票支持!
正是有你们的陪伴,天子才能一路走到今天,没有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倒下。
祈祷父亲病好后天子状态有一个大的提升,写出精彩的文字来酬谢大家的厚爱!稽首致礼!(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