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

首页 > 小说 > 奋斗在新明朝 > 四百七十九章 景和朝第一言官!

四百七十九章 景和朝第一言官!

作者:随轻风去

风波愈演愈烈,手持诏书的给事中们愈发左右为难,他们原本指望太后冷静下来后主动收回诏旨,这样各方面子都过得去。但没想到太后一次又一次的下诏,一次比一次强硬,在这个风口浪尖上,封驳诏书的后果只会比想象的更加严重。

眼见太后已经钻了牛角尖,摆出不惜一切代价的架势,如若将诏书毫不客气的封驳回去,必然要触发更加可怕的事情。可是若将诏书下发,只怕登时遭遇千夫所指,天下人的唾沫也能将他们淹死。

其实作为在内廷办公的官员,内阁也好,六科也好,除了秉性特别刚正无畏的人之外,最怕的就是这种针尖对麦芒、毫无回旋余地的极端状况。

君主和外朝互不让步,内阁与六科夹在中间两头纠结,一个不小心便两面不是人。作为距离君主最近的文臣,他们必须站稳立场后据理力争,没有推脱躲避的空间。但作为内廷官员,距离君主太近也是隐患,更易被君主迁怒伤害,自身安危处境反而不如外朝。

眼看着局势朝着最极端的状况迅速发展,里外两面的压力几乎让相关给事中喘不过气来,守着诏旨在房中不敢出门。

在宫外,太后第三次下诏至六科后,已经被公认为朝臣急先锋的李大人不负众望,果然还是连夜将奏疏送进通政司当值官员处。

八月三十日上午,李佑的新奏疏及时出现在慈圣宫,其内容也又一次在朝臣中以手抄形式扩散。

李佑平静如常的来到都察院坐衙,进了大门就感到气氛不同与往,所有杂官都在院里徘徊逡巡,三三两两议论不停。

再进了仪门,却见大堂之下的甬道两侧站着数十官员,服饰几乎一模一样,全都是分属各道的监察御史。看这样子,除了派差在外的御史,眼下全都汇集在这里了。

阶上立有一人,赫然是河南道掌道监察御史范忠,他手持一张稿纸,铿锵有声的对着数十同僚念道:

“臣闻九门之内,凡有勋戚行事,必有谣言泛起,多传其不法之事,百姓不辨是非,茫然尽信之,足可证实民心所向!勋戚本为国家功勋之臣,何以沦落至此?朝廷未见反思,未闻纠正,圣母反而简拔使用,是何道理?

明知世胄纨绔少英才,还要提拔入朝,臣心甚虑,夙夜忧叹!自古以来,重用近幸、不听忠臣之言,实乃国家败亡之兆也,直到江山变色,只怕悔之晚矣!史书之鉴历历在目,圣母莫非无动于衷乎?

勋戚既食国禄,欲有心为国效力也可,须得历经选拔磨练,岂能以人君一己之好,随意入朝堂参政?军国大事,若是如此儿戏,臣不知大明龙旗还能打起多久?

伏惟祈盼圣母改过自新,罪己自律,则大明幸甚,天下幸甚!”

范忠所读,正是李佑的奏疏。其内容其实简单,但每段都有一个反问,很能带动情绪,数十阶下御史听完人人激昂,群情汹汹,情绪互相感染,仿佛他们不去抗争,大明江山就真要变色了。

差不多同一时间,李佑的奏疏抄本也在各衙门里流传,读到奏本内容的人无不惊呼李佑真与太后玩命了!他竟然胆大到连国家败亡、江山变色、龙旗落地之类的词都用出来了,近年来总体太平,敢言到如此地步的大臣甚为少见。

不过这些近乎玩命的词,却很符合御史们的口味。

十三道御史内部派系的复杂程度人尽皆知,互相攻讦不少见。但是遇到眼前这种事情,以朝廷风骨为己任、道德优越感十足的御史们的表现则是高度统一的,这是都察院十三道里特有的氛围。与这个激进氛围格格不入的,反而是非主流。

聚集在都察院甬道两侧的御史人群中有人振臂高呼:“朝廷遭此乱象,李佥宪已然上疏死谏,我等何须还在此浪费光阴,千言万语有何用哉!当诣阙叩阍,力谏圣母!”

一时间四周轰然响应,蓄势待发,人人脸上现出几丝兴奋。御史们上次有这样的集体活动是什么时候?似乎在十几年前?为了什么事情?好像已经忘了。

范忠立在阶上看到李佑,便下阶分开人群,走到李佑面前问道:“佥宪在此,欲何往?”

范忠这么问,不是没有原因的。这种事按惯例大员不会轻易先出面,也没必要抢风头,同时也是为了保留一定缓冲余地,这也是多年来的经验之谈。李佑的身份在都察院里,恰好介于御史和部院大员中间,模棱两可。

只听李大人朗声答道:“本官与诸君同往!”

他当即转身,带头出了都察院大门,步行朝东而去。汇集的御史纷纷跟随上去,形成一道特殊的人流,涌向皇宫。

一路上,李佑手扶玉带,昂首阔步,神色坚毅肃穆,始终走在队伍的最前方。

街上行人望之纷纷避道立于两旁,目光崇敬的注视着御史队伍以及那个年轻高大的领头人。有识者暗暗指点道:“此乃大树御史也,坚韧挺拔,果如其号!”

队伍路过小时雍坊,有一些官员走出宅门加入,过长安右门到了承天门外,又有一些六部、翰林官员加入。行到午门外时,人数已达八十余人。

守在午门的,有内监,有侍卫官军,远远看到有一支人数不少的队伍在这非朝会时间出现,连忙关上了左右掖门。

因内阁和六科都在午门之内,故而办事官员进午门是畅通无阻的。但这支队伍明显不是来办事,而是来闹事的,没有圣谕自然不能轻易放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