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妈张罗着给杨昆倒水,大舅就从茶几上拿过烟来往他手里塞,杨昆瞅瞅烟盒,硬中华。
杨昆知道大舅家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他平时也就抽块把钱的“迎宾”或“4。7”,家里待客也就是5块钱的“石林”,以他一向节俭的性子,是断断舍不得花几十元买包烟来充场面的。
杨昆就猜这烟多半是表哥刘彦波买的。
刘彦波上班不足半个月,看在亲戚的份上,年三十放假的时候,杨建军给他开足了半个月的工资400元,并依着老员工的标准给他封了个500元的新年红包,加起来900元的收入,在这个时代够买半扇猪肉了,买中华来抽却依然显得奢侈了些。
杨昆就想提醒大舅一下,劝表哥最好量入而出,只是转念一想,谁家过年还不吃顿饺子,就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问大舅:“表哥呢?”
“一早就出去了,说是去给你妈拜年,这会也没见回来,八成又找战友喝酒去了。”大舅无奈地摇摇头,“昨天就喝醉了,回来时吐得不像人样,你这个表哥呀,一天到晚不让人省心,手头有俩糟钱就更不知天高地厚,你店里不是没放假么,还是让他早点回去上班吧,省得我跟你舅妈看见他就来气。”
新年期间,杨建军的日常应酬不是太多,就给刘彦波多放了几天假,让他过完初五再上班,既然大舅这么要求,杨昆也就点头答应下来,说:“过完初三的吧。”
初三一大早,杨昆开了那辆皮卡,接上二叔,一起去给爷爷奶奶和他爸上坟。
杨昆过世的长辈都葬在县城西郊,十几年后,这里都划成了开发区,眼下却还是本街村民的自留地,附近集中了不少街坊邻居家的坟地,叔侄俩赶到地头时,已经有不少早起的街坊们祭过了祖辈,开始往回返了。
田间沟坎交错,麦苗上覆着积雪,湿滑难行,杨昆仗着皮卡底盘高,直接将车开进了地头,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烟酒、供菜、水果等祭品,分别摆到他曾祖、爷爷奶奶和父亲杨建国的坟前,掏火机点着香烛、纸钱,然后轮流给长辈们磕头。
本地风俗,初三上坟时要哭祭,杨建军在父母合葬的坟前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跪在雪地里就开始号啕大哭:“爹、娘,我跟小昆来看你们了……亏了小昆有出息,咱家现在条件好了,多烧点纸钱和元宝给你们,别舍不得花……”
受二叔的哭诉所感染,杨昆也觉得眼眶发酸,红着眼圈跪在父亲的坟前默默念叨:“爸,这半年来,我把你媳妇和闺女照顾得还不错,家里有吃有喝有钱花,你在下面好好的,甭替咱们操心,要是嫌闷,回头趁我妈不注意,我烧俩黄花大闺女下去侍候你……”
拿铁锹除去周围的杂草,往坟头上添了几抔新水,杨昆打开后车厢的挡板,和二叔一起往下搬鞭炮。
上坟时放鞭炮,除了应景之外,其实也是放给活人看的。
国人攀比之心随处可见,比吃穿用度、比身家地位,连上坟都要比一比谁家的人马多,谁家的鞭炮放得响。
杨昆家祖籍在县城以东25公里处的东杨庄,到了清朝同治年间,他这一支才迁到城里,向来人丁不旺,到了杨建军这辈更是只有老哥俩,叔侄二人结伴来上坟,跟别人家相比,多少显得有些寒酸。
正因如此,杨昆才将开业时剩下的两大箱鞭炮一股脑全带了过来,霹雳啪啦地放了将近半个小时,一下子就将周围上坟的街坊全比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