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人工也早已经提前几个月就定下了,因为这次不像去年,需要榨的糖不多,随便请几个人帮忙就行,这次需要榨糖的甘蔗很多,而榨糖作坊只有一个,为了充分使用,张沁儿按照前世榨糖作坊的经验,将干活的人员排了两个班。
这两个班是轮流的,并且将人工也分的很细,碧如稿盘上两班倒,每班四人:负责朝石磙里塞甘蔗的叫过稿匠,将榨过水的甘蔗送还过稿匠的叫捡稿匠,驱赶牛不断拉磙的是吆牛匠,负责牵牛换班、运走稿皮的是牵班匠。还有一个牛牌子,也叫牛班长,负责侍候牛,还负责煮半夜那顿交班饭。
稿盘上上下两班共九个人。牛则是每三条牛一个班,每天须七个班,每天共有二十一条牛轮流上班。
这个计划刚定下来的时候,张志仁简直傻眼了,人倒是好办,问题是需要二十一条牛啊!这牛还必须是成年力壮的牛才行!
而且一天轮流七个班,简直就是日夜干活的节奏,他觉得张沁儿这个方法也太磨砺人了些,而且就算甘蔗汁源源不断的榨出来,熬糖还需要过程和时间,这简直就是日夜不眠了,于是酌情提出意见,最后在张沁儿的劝说下,倒是又添了五个大锅,因为大锅比榨糖机好弄,只费了几天功夫就收拾好了。
但是即使如此,张志仁还是减少轮一个班,每天六个半,十八条牛就行了,这样人不那么累,牛也好凑齐些。
富足村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整个村子也有二三十头牛,去除老牛和牛犊,也能够勉强凑齐十八条,又因为这些牛是有偿租用的,冬天的牛本来就是闲职白养的,这样一来,村里养牛的人家,凭借这些牛,也能够赚上不少钱了,可谓是皆大欢喜。
选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张志仁将所有请来干活的人都请到家中畅快的吃喝了一顿,说了些励志的话,又说榨糖后,就麻烦各位辛苦些,等忙碌这几个月,就能够过一个丰足年了。
第二日正式榨糖的时候,一大早这些请来帮忙的人就已经穿着齐整过来了,张志仁在榨糖作坊门口放了两串百子千孙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和热气腾腾的硝烟味,使得整个村子都十分的热闹,许多人家都格外好奇过来看热闹。
人工是早就分配好的,大家各司其职,不多时就从生疏化为熟悉了,干起活来十分起劲,张志仁忙着在榨糖机这边盯着帮忙,而杨氏则带着张沁儿在后面的糖寮盯着帮忙。
如今要榨的糖多,都要请这么多人手帮忙榨甘蔗汁,自然能不像去年还是自家亲自烧火熬糖了,因为熬糖倒不是一个太费体力的活,在乡下,女人就能顶半边天,力气丝毫不小,杨氏早就暗地里考察村里的妇人们,看谁的力气大,谁又是品行好的,是靠得住的人,若是看中了,就上前询问是否愿意到她家糖寮做事,至于熬糖的技巧,也会传给这些做事的女人们。
这个时候,一般技术性的东西都是有保密性的,去年张沁儿家榨糖的时候,也遮遮掩掩了一阵子,但是今年甘蔗这么多,必须请人,这熬糖的技术自然也就不再遮遮掩掩了,大方的告诉熬糖的女工们。
只不过烧火、搅拌糖汁都是简单的体力活,如何点糖才是关键,如果不会点糖,那么就算熬出一锅糖来,它也不能成形,并且味道带着苦涩和酸味,这样的糖就算是失败品了,自家吃都会嫌弃的。
所谓的点糖,就和点豆腐一样,都是最关键,最有技术的,碧如什么时候什么时候第一锅的糖汁可以舀到第二锅了,什么时候糖色是最好,什么时候又要添加多少石灰水,如果添加的石灰水不够,又要再添多少等等。
不过这些既是技术活,也是熟练活,就算杨氏手把手的教,也得大家熬的多了,才能够完全把握好。
所以前期就需要杨氏亲自盯着大家放石灰水,和盯着糖色,一旦糖色差不多了,就赶紧让人把糖要出来放到木槽中,又要赶紧搅拌散热和成形切割等等。
不过开工两天,张沁儿一家上下就累的不行了,事情太多了,并且日夜做事,做事的工人们还好,毕竟是轮班的,还有的休息,但是张沁儿是主家,一开始榨糖,那些工人也不是特别熟练,必须得人盯着指点,这日夜都操劳,一下子人的精气神就损失了大半。
最后杨氏和张沁儿盯梢白天,张志仁盯梢晚上,而方家人和崔家兄弟作为张家的长工,是最先学习榨糖技术的人,他们身上都有十年的长约,又都是勤劳的人,用起来十分顺便,尤其是崔家兄弟,他们去年就参与榨糖了,所以很熟悉榨糖机要做的事情。
等他们完全熟悉榨糖作坊的流程后,张志仁就将榨糖作坊的事情交由他们盯着负责,有大事才让人过去通知他就行。
这样一来,张沁儿家才轻松了不少,不由得感慨果然需要多请几个长工才好。
自张沁儿家的榨糖作坊开榨,村里上空就飘来熟悉的香甜味,惹的孩子们天天朝这边凑来,有胆子大的,就上前讨甘蔗汁喝,也有趁乱偷一些碎糖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