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难度有多大。其中,第三乐章又是整部作品里,难度相对较大的部分。
陆湘儿在舞台上尽情的挥洒汗水,将这段乐曲演奏到极致,将最好状态的演奏技术展现出来。
方醒安静的听着每一个音,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
就是这个状态。
只要保持这个状态,就算成功了。
至于最终得分,那得看大赛评委的主观感受。
在方醒看来,这已经是陆湘儿的最佳状态。
最后一个琴音落下。
陆湘儿停下演奏,向观众席和评委席略微躬身,然后深吸一口气,休息片刻,调整状态,准备第二首参赛曲目。
第二首参赛曲目自然就是《梁祝》。
这首曲子,陆湘儿已经练成了肌肉记忆。
因为她爱这首曲子。
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这首曲子,在国际赛场上拿奖。
因为这样拿到的奖杯,不止属于她一个人,而是属于两个人的。
这才是她坚持要用《梁祝》参赛的原因。
演奏开始,先是交响乐团的弦乐组演奏,铺垫乐曲的起承转合。
随后,主乐器小提琴加入。
旋律轻快、灵动,仿佛在讲述两位少年少女相识相知的故事。
时而有鸟儿鸣叫,时而有泉水叮咚。
仿佛是两位主人公在踏青嬉戏,感情越来越好。
等到,小提琴开始独奏。
那婉约风格的琴声,仿佛在讲述一位懵懂少女的心事。
这种气质婉约的音乐风格,和其他世界名曲完全不同,展现出了东方的文化底蕴。
评审席上。
年过六旬的苏马罗科夫面带笑意,闭眼倾听着乐曲。
他非常喜欢这首曲子,为此还写信去讨要CD。
一个星期前,他就收到了CD,以及陆湘儿写的感谢信。
他每天都要听一遍《梁祝》,每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而且,听CD的感受,和听现场演奏,听感完全是两种体验。
所以,他对今天的比赛,非常的满意。
旁边的其他评委,都是音乐圈的音乐家,都听过苏马罗科夫写信讨要CD的事情。
有人觉得这是一段有趣的故事。
也有人觉得,这事有点丢脸。
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家,竟然去像一个年轻乐手讨要CD,而且是千里迢迢的写信讨要,简直自降身价。
苏马罗科夫可不这么觉得,他已经到了想怎么活就怎么活的年纪,只要喜欢,种花种草修篱笆,他都自己干。
他觉得《梁祝》这首乐曲好,但是买不到CD,那就写信去要。
这是音乐家之间的友谊,没有丢脸之说。
在评委里,有一位叫做莱蒙托夫的中年小提琴演奏家,和苏马罗科夫有点不对付。
原因是,莱蒙托夫早年还没成名的时候,想要获得苏马罗科夫的提携,但苏马罗科夫觉得他的琴声中有戾气,不愿和他结交。
两人就此结下了梁子。
刚开始的时候,苏马罗科夫是功成名就的音乐家,莱蒙托夫还未成名,所以不敢在公开场合有任何表示。
随着莱蒙托夫成名之后,渐渐开始和苏马罗科夫对立,甚至是音乐理念都背道而驰。
……
舞台上。
陆湘儿继续演奏,随着故事的发展。
琴声从欢快、愉悦,慢慢变成了离别的伤感,再到后来的抗婚,男女主人公化蝶。
整首曲子,跌宕起伏,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苏马罗科夫听完,眼中甚至有波光在闪烁,仿佛乐曲让他想起了很多往事。
他深吸一口气,拿起笔在打分卡上写下了他本场打的最高分,9.3分。
这个分数非常高,比帕特里克·佩特的最高分还要高。
另一边,莱蒙托夫考虑了好一会儿,权衡利弊之后,写下来的一个分数。
演奏结束之后。
陆湘儿放下小提琴,向观众席和评委席鞠躬,然后转身走向后台。
评委打分结束之后,工作人员上来收打分卡,然后进行统计。
过了三分钟。
分数统计完成。
主持人拿到结果,开始念出最终得分:“参赛者,陆湘儿小姐,最高得分9.3分,最低得分8.5分……”
念到这里现场出现了骚动。
因为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分差太大了。
8.5分不是全场最低分,因为有些参赛者的最终得分都不到8.5,所以8.5分自然不是全场最低分。
但是,这两个分数,确实全场分差最大的分数。
最高分9.3分,最低分8.5分,差了整整0.8分。
理论上来说,音乐素养达到一定高度,即便有主观感受在,打分的差距也不会这么大。
之前最大的分差,也就是0.5分。
这次的分差竟然达到了0.8分,有点离谱。
现场的观众里面,有不少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听到这个最低分,都感觉给得有点低了。
虽然9.3分也偏高了一些,但远没有8.5分离谱。
苏马罗科夫听到这个分数,皱了皱眉,转头看向了另一头的莱蒙托夫。
被针对了这么多年,苏马罗科夫很清楚这位中年音乐家对他有意见。
只是,把这种情绪带到评委工作里,就有点不合适了。
只不过,双方都是评委,不是上下级关系,赛事也没有规定评委不能打低分。
况且,8.5分这个分数,并不是全场最低分,分数确实低了,但低得让人很难挑刺。
莱蒙托夫打出这个分数,是经过严密思考的决定。
他确实想打低分,但作为评委,打分不能低得太难看。
他估计其他评委打的分数,就算是最严格的几个评委,打分也应该在8.6、8.7以上。
所以,他直接给一个8.5分,精准的成了最低分,但又低得不算太难看。(本章完)